新聞

2023年9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元朗朗屏邨惠州學校 - 2023年9月
以學生為本 多元化跨科學習 發揮多元智能 成就學生非凡出路
元朗朗屏邨惠州學校回應社會發展所需,積極推動 STEAM 教育,發展跨課程閱讀,並積極推動電子學習,訓練學生解難能力及創造力,培養未來社會的多元人才。鄭庭輝校長不僅熟悉學校校情以及社會的發展變化,更能捉緊時代脈搏,帶領學校及全體師生與時並進,持續優化校本課程和基建設備,實踐全人教育,使學生在優質的教學環境下茁壯成長,讓他們的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皆得到均衡發展,成為良好的社會公民。
優化學習環境 培養校園歸屬感
學校近年持續優化校園環境,全面規劃及擴展學習及活動空間,增設各種教學配套和設施,為學生建構一個舒適且具歸屬感的學習環境,藉此提升他們校園生活的幸福感以及學習效率。每年暑假期間,學校皆會檢視及翻新校園環境和教學設備。當中包括在地下的有蓋操場加設先進的音響設備,為學生提供最優質的表演舞台。另外,校舍不同樓層的設施、走廊以及大堂等地方亦會進行翻新優化。鄭校長期望同學在新學年回到校園的時候,有耳目一新的感覺,從而提升對學校的歸屬感。
煥然一新的圖書館有助推動閱讀風氣。圖書館分為「學習區」、「閱讀區」及「電子學習區」等不同區域,並購置 75 吋互動電子屏幕,提供沉浸式的學習體驗,為學生提供寧靜及舒適的閱讀環境。此外,教學團隊更定期在圖書館舉辦不同文化專題展覽,例如以中華文化為主題,在中央展示櫃上放置栩栩如生的故宮立體書,讓同學能深刻體會我國文化的精髓,提升語文能力;另外,牆上的六邊形展示櫃更佈置了不少中國古代具科學元素的擺設,包括雙輪水車、紡織機、磨豆機等,糅合跨科學習元素,加深學生對中國工程的認識,奠定科創的知識與技能基礎。
特色 STEAM 教育 提供科創學習機會
學校致力從小培養學生對創科的興趣和能力,開展校本 STEAM 教育,有系統地教導 STEAM 相關課題,並為全校學生提供認識及接觸 STEAM 的機會。學校積極舉辦各類型 STEAM 學習項目,例如 AI 機械人課程,以及不同科創興趣班,包括mBot 機械人小組、VEX IQ 機械人、3D 打印及編程班等,學生將學科知識轉化為科創技能,應用於生活層面上,藉此建立解難能力,應付未來生活及學習上的不同挑戰。
鄭校長表示:「STEAM 教育並非單一學科的學習,而是講求綜合知識的能力,旨在從知識、技能、態度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。故此,學校積極貫徹 STEAM 教育理念,緊扣不同學科知識,推動跨科協作教學,鞏固學生的知識層面,並培養創意思維和協作解難的能力,務求提升同學的競爭力,日後入讀心儀的中學,以及有更多元全面的發展面向。」
善用電子教學科技 建立自主學習習慣
小學階段是學生建立學習能力、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,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。為此,學校善用多元化的電子學習策略,積極引進不同的電子學習平台,提供大量多元化的學習素材,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,建構更豐富的學習歷程,讓學生能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,並鞏固日常所學和發掘新知識。此外,老師亦會善用學習管理系統 (Google Classroom),按照學生的學習進度,製作教學影片及布置電子課業,檢視學生的學習進度,並提供適切的支援及反饋。
鄭校長補充:「學校相當重視學生在英語方面的學習,因此教學團隊積極推動學生使用『i-Learner』作為自主學習工具,同學能夠進行網上自測,藉此了解對課程的掌握程度,繼而可以從學習興趣出發,自選課題進行學習,達至延伸學習的效果,進一步提升英語應用能力。此外,學生在 STEAM 的學習過程中,需要搜尋不同文獻和資料,而這些一手資料以英文為主,故此學校為學生提供大量英語閱讀的機會,除了引進學習平台外,亦鼓勵同學觀看 STEAM 相關的影片,以趣味性的方式增加學生的英語聆聽及理解能力。」
跨學科閱讀計劃 深化文化內涵
閱讀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,學校致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,鞏固知識基礎,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。為此,學校推行跨學科閱讀計劃,在各個學科滲透閱讀元素,發展跨課程閱讀的課堂。學生透過計劃不但能增潤學科知識,更能發展他們的自主學習及共通能力。閱讀計劃涵蓋多個教學範疇,例如中文、英文、數學、常識及藝術教育,每科會選出一個學習單元並配合相關的圖書,用作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和課業,既強調學生汲取知識的深度及廣度,亦能使他們掌握閱讀技巧,提升學習興趣。同時,閱讀計劃亦以中華文化為切入點,活動內容豐富多樣,包括臉譜創作、食譜設計、象形文字畫作等,不但有效聯繫課堂知識,更能促進學生的創意思維,以及培養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。
特色漂書計劃 實現閱讀無界限
學校特意開展「漂書計劃」,每個課室都擺放了不同主題的書籍,例如其中一個課室全部擺放英文書籍,其他課室則擺放 STEAM 或中華文化的相關書籍。計劃讓同學每月輪流閱讀不同書籍,並定期進行交換閱讀,突破知識的學習界限。鄭校長指出:「學校貫徹『Reading Everywhere』的閱讀政策,鼓勵學生多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,以豐富及延伸知識的吸收層面。學校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,於每個課室設置圖書書架,讓同學輕易取閱圖書,建立廣泛閱讀習慣,藉此提升小朋友自學的能力。學生未來不論進行科創實驗或資料搜集,皆需要堅實的英語水平和知識基礎,透過開展廣泛閱讀計劃,有助豐富同學的知識內涵,創造更多元的發展機會。」
重視價值教育 從生活中實踐
學校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外,亦着力推展價值觀教育,培育同學十種首要的價值觀和態度,幫助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以正向態度迎接挑戰。鄭校長表示:「價值觀教育應該從各個層面推廣,學校將其與課堂學習作聯繫,將正向價值觀設計成行為指標。以『責任感』為例,老師在課堂上會安排學生扮演不同角色,讓他們體會不同角色的職責,從而認識責任感的重要性,繼而在生活中實踐,成為良好公民。」學校出色的價值教育規劃,成功培育學生才德兼備,多位同學勇奪元朗區十大傑出小學生,成績令一眾老師和家長鼓舞。
此外,學校將中華文化與價值教育互相結合,透過不同中華經典名著,教授學生認識及學習先賢為人處世的價值觀和態度。中華經典名著蘊含着中國古代智慧和價值觀念,可以啟發學生的思考和建立優良品德。例如學習《孟子》可以讓學生培養公德心和社會責任感;《三字經》作為一本啟蒙讀物,教導同學應該尊重父母、尊重老師、尊重他人等基本的道德觀念。因此,學校通過教授中華經典名著,不但令學生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,汲取先賢的經驗智慧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,更重要是培養正向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。
推動國民教育 加強國民身份認同
國民教育是價值觀教育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,學校以中文科為切入點,並揀選合適的教學單元作為跨學科課程的橫向發展。老師除了會在中文科課堂上教授中國文化相關知識外,更會推動常識科、音樂科以及視藝科的跨科協作,讓同學體驗中華文化的特色,加強國民身份認同。鄭校長指出:「以六年級課堂為例,課本其中一個單元提及到澳門遊記,學校遂將其延伸為香港遊蹤,以香港作為教學例子,教授學生關於香港的不同歷史知識。同時,在課程以外,教學團隊亦會配合全方位學習活動,例如帶領同學參觀歷史博物館及不同文物徑等,通過富趣味的體驗式學習,加深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和感受。」
參加姊妹學校計劃 認識中國文化歷史
為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,擴闊國際視野,學校參與姊妹學校交流計劃,促進文化與學術交流,並加深同學對國家以及中華文化的認識,使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和歸屬感更為立體、穩固。學校過去剛舉辦的姊妹學校交流活動中,參加者除了學生外,更安排家長參與其中,將國民教育與家長教育互相結合。家長對活動的反應相當正面,並反映希望學校日後能舉辦更多同類型的參觀活動,促進親子交流,在認識國家最新發展的同時,更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種承傳,透過言傳身教為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,日後成為有識見及負責任的優秀人才。
鄭校長補充:「在交流活動中,學生和家長對大灣區的發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,了解到大亞灣並非只有大家所熟悉的核電廠。事實上,惠州近年的發展已經相當蓬勃,其經濟增長更是一日千里。學生透過到國內進行交流,有助他們掌握國情,日後能夠融入國家發展大局,把握不同發展機遇。更重要的是,藉着互相交流和觀摩,加深學生了解國家歷史、文化和發展,提升他們的國民身份認同。此外,家長亦可以了解到國內與香港的教育差異,從而取長補短,吸收和內化不同教育優點,共同為學生營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。」